5月1日,在山西省大同市古城东南的㝔庐艺术馆,《吉金文光——郝建文、郝颉宇中山之美书画联展》正式开展。此次展览由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、大同市文旅投资集团主办,東南邑·㝔庐承办,展期预计至7月31日。
展览以郝建文的中山篆书法、郝颉宇的中山国文物图绘和文创作品为主,辅以中山三器铭文拓片(高清打印)、中山国文物和中山篆研究资料,以及郝建文研习古文字的重要习作和笔记等,全面展示中山篆的发展脉络。观众不但可以获得美的感受,还能了解历史和文物背景,以及少有人知的工作细节与内涵。
“我的出生地河北平山,与中山王墓直线距离只有十华里,说不定传播中山三器铭文是我生来的另一个重要使命。”1986年起,郝建文随张守中先生进行中山国文物的绘制工作,由此开启了与中山国的不解之缘。河北博物院的工作,更让郝建文得以持续深入地研究中山三器铭文。由名师培育的书法功底、多年深厚文博背景、零距离文物观摩条件、与文字大家的密切交流、浓厚的兴趣与潜心摹写的毅力……在钻研和发扬中山篆的道路上,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正是郝建文的写照。
文化热诚已弥足珍贵,再得血脉相传,更为可喜。青年插画师郝颉宇,自幼习书画、近文史,更深受父亲郝建文的影响,对中山国文物尤为熟稔。较纯粹的文物工作更进一步的是,她还热衷于再次创作,从插画到文创,皆有尝试,屡获肯定。在郝颉宇更为活跃和的理解与表达之中,原本就超越现实充满想象的战国铜兽,更是灵性显现。
《图说中山国》是郝颉宇的新书,也在此次展览上初次亮相。自2020年,应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、著名考古学家陈雍先生提议而启动创作,直至此次展览前夕,三年来,郝颉宇一直没有停止打磨。这是一本给孩子看的文化遗产绘本,但在创作过程中,郝颉宇不断向众多考古、文博前辈请教,力求严谨;同时对文字、画面的构思也反复推敲,不遗余力。
在学术严谨的同时,展览也非常注重互动。现场循环播放全面介绍中山国历史、文物和中山篆艺术价值的视频;展厅内的体验区铺开长卷、配备毛笔,供观众即兴摹写,印象更为深刻;互动区则准备着专为展览定制的数十种中山篆字、词印章,可以自由组词与配色自制卡片,让这一“最美古文字”马上成为专属的个性字卡。
“互动很新鲜,也很有意义。我挑了‘敢’字,和‘行四方’,又美又飒,作为送给自己的祝愿!”刚刚完成印章卡的年轻人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激动地说。
展览还准备了丰富的周边:印章盲盒、郝建文手迹中山篆手札本、描红纸,还有屡次加印、限量签名钤印《战国中山三器铭文图像》《凝视》等等,文创与书籍集体亮相,备受观众喜爱。
令人耳目一新的是,整个展览的视觉设计以炫目绿色贯穿,堪称“时髦”,这与“古文字”的固定印象大相径庭。“向古人学时髦,正是我们此次的策展理念之一。”对此,策展人赵楠楠的观点也颇有新意:“别说距今两千五百年就是古老——在它的时代,中山国的文化恰恰就是年轻的、活泼的。它的很多美感和创意,对今天也是劲头十足的启示。”赵楠楠还说,绿色来自青铜器,更象征着生长,愿展览的多样体验能激发出观众更多的灵感和创想,“文化就会生生不息。”
开展当日下午,由郝建文、郝颉宇主讲的沙龙于㝔庐内举行。来自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、太原、大同等地的书法爱好者、文博专业和文创界人士齐聚一堂,深度交流,还有现场试写与点评,参与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沙龙结束后,郝建文还当场书写一幅《河山相望 天下大同》,作为此次河北、山西两省在大同进行文化交流的纪念。